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
如何分析政治立場、價值觀和意見上日益分歧和對立的現象。
政治極化是近年來政治學、政治傳播學、政治心理學最常討論的議題之一,其指出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科技進步,人們對於資訊的接收變得更容易,社群網路的出現帶來的是拓展的效果,但也因為如此容易導致其接收的資訊產生一定程度的偏差。量測極化的方式多如牛毛,包含從民調到國會兩大黨得票率的改變。
極化的內涵(What is inside political polarization?)
認知與資訊接受是極化產生的主要原因。如同先前的文章認知政治學:信念的形成(Motivated Belief)人們接受資訊多半是選擇性的,選擇的信念亦是如此。
社會層次的極化
以前的論者會稱所謂的極化並非社會存在兩邊對立的態勢,而是政治與政治人物的極化。但觀察 1994 至 2014 年由 Pew Research 對於美國社會極化的現象(參見上圖),可以發現美國出現不一致(inconsistency)的現象,例如有些人可能在政治上係左派,但不接受同性戀。上圖上列左圖傳達的意思是在 1994 年時,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支持者有一部分是重疊的,極化現象並不那麼嚴重;但是到了 2014 年時,有將近 92% 的共和黨支持者,彼此的共同點越來越少。
不過政治上的極化多半是不可避免的,但最嚴重的狀況是兩黨制出現在開發中國家——當社會資源分配過於激烈時,政治權力將會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
菁英層次上的極化
政治極化的出現成因可以從多面向解釋,若以結構面的觀點來看,極化的產生與貿易有極大的關係。由於美國是全球支持自由貿易的大國,然而因為開放自由貿易導致美國產生許多社會上的問題,包含失業、資源分配不均等,中國則是此問題的一個核心對象。
由上圖可以看到在中部與中西部地區並不受到貿易的影響,但東部與東南部地區受到貿易的影響則十分嚴重。
近期對於極化政治的研究與結論
學者發現在暴露在貿易(trade-exposed)的地區之議員多會支持反貿易的法案(anti-trade bill),同樣地,這些結果也可以應用在解釋「反中國」的政策上,意即進口穿透度(import penetration)越高的地方,產生政治極化的可能性也越高。從相關的文獻中可以得到以下的原因:
- 美國開放貿易許久,不僅開放商品,更包含勞動力。近年來中國的崛起一方面在政治與軍事上挑戰美國的實力,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商品與勞動力對於美國的影響甚鉅,成為了美國政治極化的導火索。
- 失業問題可以說是極化政治產生的關鍵原因。大部分的人不會感謝由全球化與國際貿易帶來的好處,但全球化所帶來的失業與社會問題則反倒成為人民的眾矢之的。
國際三難(Impossible trinity)
國際經濟學上最著名的理論——國際三難,係由 Mundell-Fleming 模型推導而來,有些學者認為此即是極化現象產生的罪魁禍首(culprit),原因在於當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open economy)面臨國際經貿的事件改變時,會使其國內統治集團或執政者處理衝突與進行資源分配的能力下降。
國際三難的理論講述的是,政府不可能在匯率穩定、貨幣政策自主性與資金自由移動之間達成三者共存的局面。具體而言,一國家如果選擇固定匯率制度,則可得到「匯率穩定」與「資本自由移動」,但必須放棄「貨幣政策自主性」。舉例來說,就一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而言,其可以容許資本自由移動,並藉由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匯率穩定,但干預外匯市場將使其貨幣供給額改變,因此該國將失去貨幣政策自主性。1實際上的例子猶如 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Asian Financial crisis),投資性的資金大量流入,導致熱錢(hot money)的出現,進而導致泡沫經濟(bubble economy)的產生。
極化政治的解方
學者 Dani Rodrik 試著透過改變國際三難這個三角的內容,梳理出解決極化政治的方法。其將上述的三角改為平衡超級全球化(hyperglobalisation)、國內政治(democratic politics)、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關係。Dani 指出在全球化流行的年代,不同地區基本上所擁有的選擇是大同小異的,只能選擇其中兩者作為主要政策制定方向。
黃金緊身衣(Golden straightjacket):超級全球化與民族國家
當一國選擇與國際接軌,但是又想要維繫民族國家的意識型態,將會出現重分配的衝突(redistributive conflicts),例如中國。為了解決因全球化所致之金融資本挹注到國家中,其可能會降低勞動的成本與標準,甚至出現公司稅的競爭(corporate tax competition)。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超級全球化與國內政治
Dani 認為此即是解決上述問題中最為理想的方案,但實際上不太可能發生。解方為降低各個國家主權及政府的權力,需要更多跨境合作,目前歐盟是最接近此方式的例子。此解方背後的目的是為了破除國家之間的疆界,直接跳過國家疆界考量經濟對一國之影響,進而抑制國內因為全球化造成的分配衝突不至擴大。
布列敦森林體系-GATT 體系:民族國家與國內政治
國家必須透過各種補貼或政策性補償的方式,去彌補那些因為國際貿易而受損的國內受害者(losers under international trade)。
Footnotes
Reuse
Citation
@online{sung2022,
author = {Sung, Anthony},
title = {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
date = {2022-12-19},
url = {https://yueswater.netlify.app/posts/2022-12-19-politcal-economy-political-polarization/},
langid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