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件事好累,我撐不住了…但別說我沒毅力好嗎?
常常聽到許多人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毅力才能成功,或是沒有毅力就代表你不重視這件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就直截了當的說,我們都「毅力」這個字框架住,認為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才能成功。然而,毅力這個字的定義,如同前篇提及「努力」一詞時一般,十分模糊,無法理清他的輪廓。 由 Angela Duckworth 所撰《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一書中,對於恆毅力(grit)有這樣的定義:「心理學中一種正向的特質,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的強大動機。」這個定義背後隱含的,不僅僅是「恆心」與「毅力」,更代表著在進行任務時必須透過強大的心理素質面對一切的挫折與苦難─如同《奧德賽》(Odyssey)中的奧底休斯(Odysseus)一樣,歷經20年的風雨,無畏艱難的通過諸神賜予其的各種挑戰,最終返回家鄉。
因此有不少人會認為,那些「不成功」(依據他們自己的定義)人,肯定是缺乏恆心與毅力,才沒有辦法達到一定的成就。但事實卻跟這些評論者甚有差距。
以我身邊的朋友(以下稱為A)舉例。
A從小被醫生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就是俗稱的過動兒。在幼年時期,A常常因為專注力不足,而無法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或是家長所指派的作業、任務,以致於A常因此受責備,並被視為是一個「沒有毅力」的孩子。在國高中時期,A也是因為該症狀而無法準時或是有效率的讀完書,最終並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不意外的,任何知道A目前就讀學校不甚理想的人,都會為其冠上「不成功」的稱號,認為A未來沒有前途。
但知道A症狀的我,並不這麼認為。
與A讀過幾次書,我發現他並非不會讀書,也不是一個愚笨的人;相反地,他有好多好多的想法,而這些想法都是建構在他的知識架構上,絕非憑空杜撰或天馬行空的想法。所以說要認定A是一個失敗者,我認為過早下定論了(而且失敗跟成功是相對的,絕不能以某人的身分或社經地位作為唯一的評斷標準)。 回到今天的主題:毅力。
該說A沒有毅力嗎?這題的答案事實上只有他自己知道,但跟A相處許久,我認為A是有毅力與恆心的,只是礙於纏身的生理疾病,致使A在學習上有一定程度的障礙。曾聽A說過,在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對其並不抱持著正面、積極的態度,認為A就是一個不認真的學生。依我的觀點而言,毅力這件事不能單以表象觀之─有太多人僅以外表就評斷一個人,這無疑是落入所謂「以貌取人」的窠臼。
毅力,不過只是成功者對於其努力過程及結果所得出之定義罷了,普遍認為只有認真才能成功,的確是這樣沒錯,但不能排除有些人是真的有心想要學習,但卻遭逢某些心理(如過動症、憂鬱症、躁鬱症)、生理障礙(肢體障礙等),導致其無法同一般人一樣。因此,我對於毅力的定義是:「在心理層面上,抱持著積極的態度,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特質。」這邊所稱的積極的態度,指涉的是「具有想要釐清並試圖解決問題」,因此並不一定要有樂觀的態度,對於評估自身能力後,認為無法達成的事項,當然可以做出悲觀的結論。
最後,我所想要傳遞的,並非呼籲大家不要往前進。本文的宗旨是提醒大家,切勿以自身的觀點,將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加諸在別人身上;或許你能夠保持專注力好幾個小時,但對於像A一樣的人而言,完成這項任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面對這樣的人,我們無須對其做出過度的批評,也無須投以過分的憐憫之情(顯得做作並不會對他們有太大的助益),而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盡可能的鼓勵他們,適時地給予獎勵(口頭或實際行動均可),讓他們在完成專注這個任務上,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如此一步步地走下去,便會在他們心中產生正向的能量,進而提高他們完成任務的動機。
把價值觀收在心底,別妄想你可以改變別人,否則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律他」而非「律己」。